建筑景观学风水
建筑风水的重要性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着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什么是生气呢?《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对于风水一词,《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如今学者们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最近学者又提?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看来,风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趋势。
在论及风水界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风水是文化?是科学?是技术?是迷信?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
1、自然的法则;
2、自然的数值比;
3、自然的气息;
4、自然的外形。
风水是这样的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
建筑风水学的奥秘是什么?
建筑风水学的主要原则。 1. 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2.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3. 依山傍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4. 观形察势原则 清代《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 只要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 5. 地质检验原则 风水学思想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现代科学也证明这是科学的。有的风水师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不无道理。 6. 水质分析原则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 7. 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 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据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 8. 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 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适中的原则还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的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明堂(平原)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有建筑物簇拥,还有弯曲的河流。明清时期的帝陵,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 9. 顺乘生气原则 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风水理论指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滚滚,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10. 改造风水原则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
景观园林风水学有什么讲究?建筑风水学有什么讲究
园林学或者造园学与风水的关系密切。因为人的居住或者经常游乐的空间如何布置,对人的吉凶是有影响的。
现在在建筑或者园林领域风水造诣比较高的,主要有北京古建园林研究院的陈益峰老师、天大建筑系的王奇亨、亢亮等老师。
其中陈益峰老师是专门研究风水的师傅,毕业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风水造诣非常深,我在北建工听过他的讲座,水平非常专业,座无虚席,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中粉丝极多。他的风水学问最大特点是突破江湖迷信,专门研究风水科学,这一点深受建筑、规划、景观学界认可。
风水学的的宗旨就是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与生态建园林理论不谋而合。
建筑风水有什么样的避讳和讲究?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着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对于风水一词,《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学者们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最近学者又提?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看来,风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趋势。 在论及风水界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建筑风水的源流 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quot;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科学诠释建筑风水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比如前几年卖的等离子发生器)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撞鬼)、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一些学者已用仪器对人、动物、植物测验成功)。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 ◆风水学与建筑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 风水学是中国傅毓建筑的灵魂。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数值比自然的气息自然的外形风水是这样的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
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
景观建筑的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风水”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用风水理论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进行指导,有利于景观建筑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风水学”千年不衰,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
风水学脱胎于《易经》,历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说不出所以然。看正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主宰黎民苍生的“真龙天子”,纵是富有四海,但对风水学依旧是深信不疑。时至今日,风水学的信徒不在少数。哲学界有句话说得好“存在即合理”,事实如此,风水学千年不衰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风水学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
风水学的诞生与繁荣,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敬畏。毕竟,在漫长的懵懂岁月中,诸多事情是无法用人伦纲常来解释的。既然无从解释,风水学就应运而生。说白了,脱胎于《易经》的风水学,寄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图一个喜庆。
风水学不等于“算命”,现在的人提起风水学,总是喜欢将其与算命混为一谈。从根源上来说,风水学与算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体系,即《易经》。风水学称“堪舆术”,与算命是两码事。最明显的就是二者的祖师爷是不一路人,风水学祖师爷是杨筠松,而算命的祖师爷则是鬼谷子。风水学千年不衰,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风水学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这是一个谜之疑团。信封科学的人,一股脑地否定风水学;信封风水学的人,不加思考地将其视为金科玉律,一点也不容置疑。相比之下,老梁的解释可谓是一针见血,向人们说清楚了风水学究竟是什么。老梁表示,风水学是集地理学、心理学、天文学、建筑学、磁场学等诸多学说的综合学问,只不过过去的人不理解,就将风水学包装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通过老梁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风水学本质上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古建筑专家、中国风水第一任王其享老先生,就将风水学定义为景观建筑学。这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自然学科,自身的迷信色并不浓厚。老梁指出,之所以把风水学当作迷信,全在于那层神秘的面纱。要想正确的认识风水学,就必须将风水学身上的神秘外衣去掉,这样才能窥其本质。
风水学千年不衰,现如今进入了一个怪圈子。实质上,它本身是一种自然学科,然而人们却更多的关注包装风水学的那层神秘外衣。所以,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总体来说,风水学属于自然科学,而非迷信。老梁说的比较得体,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风水学,把风水学身上的神秘外衣给去掉。换言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